陈可:众多孤独的巧合

标签: 艺网之星, 艺视野

列表页预览图: //pages.ywart.com/Media/Default/%E8%89%BA%E6%9C%AF%E5%AE%B6/%E9%99%88%E5%8F%AF-1.jpg

概要: 出生在70年代的陈可和她的同伴们的精神洗礼则是在处于急速转型的90年代中完成的。物质消费的发达,娱乐精神的蔓延,时间的被压缩使得我们对视觉的愉悦有了更即时和直接的诉求。

▲艺术家:陈可

 

文/卢迎华

 

 

卡通作为一种艺术图像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民主性和自由度以及更大众化和易于流行和传播的吸引力。它的“时髦”和“轻松” 的特质使得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似乎得以与前几代艺术家的绘画方式和创作主题有所区别,并获得一种真正属于他们,具有“时代感”的创作方式。我们只需要想想陈可的前辈们的名字和他们所制造出来的神话,就足以体会所谓的“卡通一代”或者具体到陈可和她的同伴们的摸索和自我确认是如何地不容易。陈可就读的四川美院的现任校长罗中立早在20多年前以一幅写实主义肖像画与一个被谎言遮蔽的时代划清界限。陈可的学长,1982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张晓刚曾经参与和见证了具有现代主义启蒙运动性质的“’85新潮美术”,深受宗教哲学、生命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音乐的洗礼,并在经历了80年代一种“整体性的悲剧思考” 之后,在创作主题和语言上寻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叙事’”,创作出“一部有关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史诗’”。

 

 

▲湖边 2015

旧木盒,油画颜料,声音 13x22x11cm

 

出生在70年代的陈可和她的同伴们的精神洗礼则是在处于急速转型的90年代中完成的。物质消费的发达,娱乐精神的蔓延,时间的被压缩使得我们对视觉的愉悦有了更即时和直接的诉求。苦苦追问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再合乎时宜,相反,对于目接不暇的社会景观的更迭做出及时的反馈或者立足于一种更感官上的,更本能上的创作可能是应对喧嚣的现实世界的有效方法之一。事实上,大部分人早已遗忘了一种称为“思考”的乐趣和体会复杂性的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反而更加地依赖于哲学和心理学意义的分析,社会政治学的解读来完成对于艺术作品的传播,企图证明和突出艺术创作的相关性与时效性,也往往忽略了对于艺术本质的观看和思考。但是,艺术的悖论也在于它不是一门随波逐流的学问。一个聪明的艺术家在早期创作的阶段可能从某种艺术潮流或社会风潮中得到关键性的确认和自信,但是,接下来的任务同样艰巨,那就是如何形成一种长时间里的恒定的相关性,一种在艺术内部发生的和与艺术家自身更加贴近的,可以长时间驱动其创作的相关性。我们在陈可最近几年的创作中看到她的画面更加沉着,逐渐出现了一种仿佛大理石日经研磨之后出现的柔滑的质感。这也许是年轻的艺术家在向这一方面努力的端倪。

 

 

2015

旧木盒,油画颜料,声音 11x22x9cm  

 

 

 

▲月夜 2016

布面油画 100x70cm

 

 

6011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