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 | 中国第一个进入卢浮宫收藏的艺术家
列表页预览图: http://pages.ywart.com/Media/Default/banner/pyl.jpg
概要: 早在1994年由黄蜀芹导演,张艺谋监制,巩俐主演的电影《画魂》在中国香港上映,影片根据华裔旅法画家潘玉良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江南妓女在其丈夫海关总督潘赞化的帮助下脱胎换骨,成为知名画家的故事。
早在1994年由黄蜀芹导演,张艺谋监制,巩俐主演的电影《画魂》在中国香港上映,影片根据华裔旅法画家潘玉良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江南妓女在其丈夫海关总督潘赞化的帮助下脱胎换骨,成为知名画家的故事。
作为法国最早的中国画家之一,潘玉良有着很高的激情和才华,她被誉为上个世纪最好的中国艺术家之一。英国艺术史学家迈克尔·沙利文称潘玉良为“中国少数几位中最能够美好地融合中西艺术“的画家。
潘玉良一生致力于追求艺术中的“中西”合璧。其艺术风格,在油画和雕塑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相当高的跨界成就。
如今潘玉良先生长眠在法国巴黎的蒙巴拉斯公墓,这里安眠着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其中在一块大理石墓碑上屹立着一座白色大理石浮雕,雕像下面悬挂着好几个奖章,这是她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过的证明。
一岁丧父,八岁丧母。13岁被卖做妓女,1917年开始学画。几年后在丈夫潘赞化的帮助下,作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批女学生之一。而后,潘玉良从上海美专退学,后考入里昂中法大学,成为其首批学生。
在中国高等艺术学府上海美专的学生时期里,潘玉良为了画好人体造型,曾跑去公共澡堂偷偷写生,后来被人发现被挨打,回到家里在镜前观察自己。并以自己为模特进行艺术创作。
人体的美给予的了她无限的灵感,在一幅幅东方女子羞涩的身躯下,线条柔和地勾勒出一种幽玄之美。这仿佛是一种颤抖的尝试,一种无声的抗争。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绘画内容和形式遭来了些许偏见,也就在那个时期,潘玉良因个人的艺术发展和老师及丈夫的鼎力支持下,26岁的她以优异的素描成绩考进了国立里昂美专,28岁转插到巴黎国立美专,这期间她与徐悲鸿、邱代明成为同学。
徐悲鸿对潘玉良有着较高的评价:“夫穷奇履险,以探寻造物之至美,
乃三百年来作画之士大夫所绝不能者也。”
30岁的潘玉良转入罗马国立美专后,在罗马的恢弘建筑和丰富的艺术珍藏熏陶下,加之专业的绘画训练,让潘玉良在绘画和雕塑技法上日渐成熟。
1929年春,欧亚现代画展评选委员会评选潘玉良的油画《裸女》三等奖。一位女性艺术家获奖,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60年代,卢浮宫收藏了潘玉良的油画作品,她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卢浮宫的画家。潘玉良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她是中国油画史上的重要画家。
她的油画饱含了东方水墨画的精髓,具有迷人优雅的气质。画面色彩清晰,线条灵动。她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准而有力度的线条大胆地和后印象主义的技巧相结合,在丰富绘画语言的同时,表达出东方迷人的韵味。
她借鉴了大量印象派和野兽派的技法为基础,且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的营养,柔和自己的感受。画面质朴纤柔,用笔干脆利落,赋色浓艳明快,雍容华丽,富有强烈的装饰感和民族特色。面对她的画总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
著名的汉学家和艺术史学家Vadime Elisseeff(1918-2002)评论了潘玉良的作品:“她的绘画结合中西画的优势,然而,她保留了个人特色,在素描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生动线条,描绘了实体的柔软自由。”
潘玉良独特的绘画风格,也成为了中国绘画历史中“中西合璧”篇章。
多年来,许多访问欧洲后的评论家都将潘玉良誉为“中国的西方绘画大师”。
"She had an impressively strong character,
and she embraced art with all her life.
Her success as an artist has little to do with her 'legendary' experience."
在国外,潘玉良有着大量的粉丝。一位国外的批评人同时也是策展人在社交网络上写到:“我和我的丈夫在古根海姆去了现代中国艺术展。 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潘玉良画:郁郁葱葱,仿佛塞尚,令我着迷。 当我阅读随附的传记时,我惊讶无比。”
在FB上,有外国网友甚至写出:潘玉良是我目前最喜欢的艺术家!
然而,潘玉良个人的魅力不仅仅凸显在艺术造诣上,在传统思维的年代,她勇敢地接受新式教育的行为也给了新时代女性上了具有先锋的一课。
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带着认识自我和承认女性自我价值的理念跻身前沿艺术领域, 这或许才是前辈一生留下的精神意义。